如何走出焦慮症?專家解答發作原因與5個有效緩解方式

作者:李旻珊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工作信箱裡有沒有漏掉什麼重要通知;通勤路上,煩惱家人健康、經濟壓力;即使只是出門吃飯,也會因為選餐廳、見誰、聊什麼而心慌。這種對生活中各種大小事都無法停止的擔憂情緒,可能是焦慮症正在干擾你的生活。這篇文章將解析焦慮症的發作原因、了解發作時該怎麼處理,以及有哪些方法能有效緩解,幫助你找回內心的平衡與穩定感。
為何焦慮會發生?從心理、生理層面解析焦慮症發作原因
焦慮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精神疾患,包含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懼曠症、畏懼症、社交焦慮症。國外研究顯示每4人就有1人有焦慮症,其中又以廣泛性焦慮症最為常見,多在青少年或成人早期時期起始,病程呈現慢性、反覆發作,會長期干擾生活並造成部分失能與經濟損失。個案往往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產生預期性、過度的焦慮與擔憂,無論是關於工作、家人、健康或財務,焦慮的強度常遠高於事件本身的客觀壓力,且難以自行控制,伴隨持續的緊張感,甚至影響日常功能。有時還會出現肌肉緊繃、頭痛等身體症狀。
焦慮症通常源自多重內外在因素交互作用,下面以生理、心理層面來探討:
生理層面: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GABA)失衡、遺傳體質、荷爾蒙變化、慢性疾病或睡眠不足,都可能使情緒調節系統更敏感。神經科學研究亦指出,焦慮與邊緣系統的功能異常有關,尤其是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前扣帶迴皮質、海馬迴等腦區的互動失衡;例如杏仁核過度活化、左側前額葉功能低下或右側前額葉功能過強,都與恐懼感、威脅感知及過度焦慮相關。
心理層面:過往創傷、長期壓力、完美主義及自我要求過高,會增加焦慮敏感度。生活環境因素如人際衝突、工作壓力、經濟困境或重大生活變動,則常成為直接觸發點。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5個焦慮症發作急救法
當焦慮症狀快速升溫、情緒快要失控時,可以透過一些簡單且立刻能用的「急救技巧」,協助大腦與身體暫時降溫,避免焦慮進一步擴大。以下是幾個實用的方法:
1. 腹式深呼吸法: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將一手放在胸口、一手放在腹部,專注於緩慢且深長的呼吸。吸氣時讓腹部鼓起,吐氣時感覺腹部回縮,節奏放慢至每分鐘約6–8次,幫助調節自律神經、穩定心跳。
2. 5→4→3→2→1 感官接地法:
依序找出5樣你看得見的東西、4樣你摸得到的物品、3種你聽得到的聲音、2種你聞得到的味道,最後1種你能嘗到的味道。這個方法能將注意力從焦慮的思緒中拉回到此刻的感官經驗,減少過度擔憂。
3. 安全空間想像法:
閉上眼睛,在腦中勾勒一個讓你覺得絕對安全、安心、放鬆的場景,可能是一片海灘、一座森林,或某個熟悉的房間。盡量細緻地感受畫面中的顏色、聲音、氣味,讓大腦暫時遠離威脅感。
4.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
在安靜的角落放鬆坐姿,雙腳平放,雙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輕閉雙眼,專注呼吸,依序將以下部位收緊和放鬆:
手臂:握拳→保持→放鬆。
肩頸:聳肩→保持→放鬆。
臉部:皺眉、閉眼、咬緊牙→保持→放鬆。
胸腹:深吸氣→吐氣→放鬆。
腿腳:伸直繃緊→保持→放鬆。
在每個肌肉群放鬆後,花幾秒鐘的時間感受肌肉的變化,體會緊張和放鬆之間的差異。
5. 短句安撫法:
在心中或小聲重複一句讓自己安心的短語,例如:「我現在是安全的」、「這只是焦慮,不是危險」、「情緒會過去的」。透過自我對話減緩恐慌與不安感。
這些方法不需要任何工具,隨時隨地都能使用,重點是提早覺察焦慮的徵兆並及時啟動,才能有效防止焦慮失控。
焦慮症會自己好嗎?不去處理有哪些風險?

很多人會問:「焦慮症會不會自己就好?」老實說,大多時候答案是否定的。長時間的焦慮會慢慢改變大腦對情緒與威脅的反應模式,像一條被踩出來的小徑,越走越深,最後成為固定的慣性迴路。沒有適當的介入,這條「焦慮高速公路」只會越跑越順,甚至越來越難脫離。
更重要的是,焦慮不會單獨存在。它往往牽一髮動全身,睡眠變差、腸胃鬧脾氣、肌肉長期緊繃、免疫力下降,有時還會和憂鬱症等其他心理困擾結伴而來。這些問題交織起來,不僅影響健康,也會侵蝕你的工作表現、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好消息是,焦慮是可以被管理、被扭轉的。當你願意積極面對,透過專業治療與練習,你會發現自己能重新掌握情緒的方向盤。那種從焦慮手中奪回生活主導權的感覺,不只是鬆一口氣,更是一種重新呼吸的自由。
從日常建立心靈防護網:練習5個緩解焦慮的方法
走出焦慮症,不能只是單靠一次治療或短暫放鬆,而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編織一張「心靈防護網」,讓自己在壓力來臨時有足夠的韌性與緩衝。以下是幾個可持續練習的方法:
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
每天盡量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讓大腦和身體維持穩定節奏,降低情緒系統過度反應的機會。腹式深呼吸或正念冥想
每天花5~10分鐘練習深呼吸或專注當下,透過調整呼吸節奏與注意力,幫助大腦從警戒模式切換到放鬆狀態。適量運動
像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都能促進血清素、腦內啡、多巴胺等分泌,天然地穩定情緒,減少焦慮累積。建立支持系統,適時求助
主動與信任的家人、朋友或支持團體保持聯繫,適時表達感受,不必獨自承擔壓力。分段處理壓力源
將複雜、龐大的任務拆成小步驟,並設定可行的時間表,讓壓力變得可控,不至於淹沒自己。
透過這些習慣的累積,你不僅能緩解當下的焦慮,還能逐步重建大腦與情緒的平衡機制,真正走出焦慮症的反覆循環。
認識焦慮症治療的專業途徑
有時,即使我們已經盡力透過呼吸、運動、正念等方法自我調適,焦慮仍像潮水般一再湧回。這並不代表你不夠堅強,而是該請專業力量加入了。尋求協助,是一種面對困境的勇敢,也是讓康復加速的有效選擇。
常見的治療方向包括:
心理治療
透過與心理師的深度對談,像是認知行為療法、洞察力導向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等,幫助你察覺並調整焦慮背後的思維模式,建立更健康的情緒反應方式。藥物治療
由身心科醫師評估,在必要時給予藥物,協助快速穩定情緒、減緩生理症狀,讓你有更好的狀態投入心理治療與日常生活調整。其他輔助療法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新型治療,利用強力且不斷變化的磁性脈波,引發大腦神經細胞的電流傳遞,進一步影響大腦不同功能區域的活性與神經網路的連結性。低頻刺激(<1Hz)會產生抑制效應;高頻刺激(最常見的為10Hz)則會產生活化效應,利用不同頻率的刺激,去興奮或抑制大腦神經細胞迴路,以改善症狀。
有統合分析研究顯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可以改善焦慮症狀,在其他焦慮疾患,如創傷後壓力症,強迫症,和情緒調節有關的症狀也有助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已核准深層經顱磁刺激在焦慮型憂鬱症、強迫症的治療,歐洲合格認證重複性經顱磁刺激可用於焦慮症(包含廣泛性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焦慮型憂鬱症的治療。對個案來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新選擇。
經顱微電流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 CES)::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為第二級醫療器材,用於治療失眠、焦慮、憂鬱、疼痛之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利用極小的微安培電流刺激大腦,促進大腦皮質釋放主管情緒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腦內啡、乙醯膽鹼等,幫助大腦慢慢地回復自然狀態,達到調節情緒、改善異常腦波、消除緊張感、緩解放鬆效果。
如何走出焦慮症?TMS整合治療聯盟與專業TMS治療診所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因為焦慮而經常失眠、心裡充滿難以控制的擔憂,甚至覺得生活逐漸被壓得喘不過氣,請記得一定要找專業的力量來支撐你。台灣TMS整合治療聯盟聚集了具備臨床經驗與國際專業背景的醫師團隊,長期陪伴許多正面對焦慮的人,透過專業評估與多元治療方法,幫助許多人重新找回情緒的平穩與日常的秩序。
想了解TMS治療是否適合自己?請洽詢TMS整合治療聯盟與專業TMS治療診所,讓專業團隊在你感到無力時,成為值得依靠的支持,陪你走過焦慮,迎向更自在的自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