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專題] 何時能回到疫情前的舊生活
作者 : 唐子俊 醫師 唐子峻診所
疫情前後美國CDC調查,易感族群增加3-4倍
在全世界逐漸解封或者解封後又重新封城,這種不斷和變異性病毒互相爭鬥拔河。在這暑假期間,我們更加懷念疫情前的生活方式、外出、運動、旅遊、找朋友,似乎短時間內不可得。使得本來容易焦慮和情緒低落的人,這段期間的人際關係疏離、無法出門運動、畢業典禮取消、一直處於擔心跟人接觸會受到感染的狀態,許多症狀都擔心自己是否發燒或染疫,希望趕快回到舊有的自由時光。
疫情大流行前與一年後的改變
美國在疫情期間遭遇到的焦慮和隔離以及疾病的大流行,經歷很多分離和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從鬼門關走出來,究竟疫情大流行之前和一年之後的同一個時期,焦慮和憂鬱的情形、創傷的普及率,到底有什麼不同?
美國 CDC 根據疫情前後同一個時期的調查,比較各種症狀的不同性發現。2020 年 4~6 月之後,心理健康出現大幅度的惡化,調查這些時間、狀況的變化並與前一個年度做比較。結果發現,大約有 4 成以上的人發現情緒跟心理的健康惡化,焦慮症或憂鬱症的症狀升高到 3 成左右 (30.9%)、與大流行相關的創傷和壓力相關障礙 (TSRD) 症狀大約有 3 成 (26.3%) ,開始或增加藥物濫用以調節與 COVID-19 相關壓力或情緒 (13.3%),嚴重的自殺意念(11%)。青少年個案受影響的比例相當高 18-24 歲 (74.9%) (尤其疫情期間許多的心理輔導都暫停,社區心理諮商也被取消,再加上經過長假,與外界隔離時間延長,青少年這些特別需要協助的族群,很容易被忽略),和 25-44 歲 (51.9%) 、高中學歷以下 (66.2%)、基層工人 (54.0%)、無償照護成人者 (66.6%) 呈現出焦慮症 (72.7%)、憂鬱症 (68.8%)、PTSD (88.0%)、年輕人收入狀況較低,又再加上需要無償照顧家人,也是焦慮憂鬱和創傷的高危險群。
與歐洲的研究相同,隨著隔離的時間越長,青少年受到影響的幅度越大。畢竟這個階段的年齡是需要活動以及人際接觸,這與大腦發展密切相關。研究還調查了自殺意念,過去 30 天內認真考慮過自殺的人 (10.7%) 危險的自殺意念反而最常出現在 18-24 歲這群年輕人和學生中。
在英國的調查,隨著隔離時間的延長,憂鬱和自我傷害的意念並不會減少,但是被發現有問題的機會卻減少許多。這些孩子本來都在學校上課,有許多老師可以注意到他們,至少在不同的面向可以觀察到這些危險性,我們有些焦慮和憂鬱的個案,非常希望能夠上學和同學接觸,希望有體育課和其他的才藝課程,但是在避免疫情擴散的折衷下,對於出門和人際接觸,也成為奢侈的不可能。
調查了的 5,470 名受訪者中,有 40.9% 的受訪者出現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健康狀況,包括焦慮症或憂鬱症症狀 (30.9%)、有與 COVID-19 相關的創傷症狀的人 (26.3%)。如果比較沒有工作收入和基層勞工的無償照顧者,與有工作收入以及有收入的無償照顧者相比,沒有收入的照顧者,自殺意念和藥物濫用,都是有收入者的 10 倍以上。
疫情盛行後的一年
和疫情尚未流行前之同時期比較,新冠疫情流行期間,焦慮增加三倍、憂鬱症加為四倍、四分之一的人有創傷症候群、藥物濫用也明顯增加、自殺意念也多了兩到三倍。對壓力和情緒比較敏感的族群,包括了青少年、底層的勞工、無償的照顧者以及原本就有情緒或精神疾病,焦慮憂鬱創傷的機會會高出許多,在研究當中大約有三成左右,是要面臨照顧兒童或老人,但是又沒有足夠的經濟支配權,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調節身心健康,這些狀況是相當值得被重視的。一旦這位主要照顧者情況惡化,甚至是感染上新冠病毒,會讓原來敏感的族群更加雪上加霜。
建議的解決方案當中提到遠距醫療,適當的協助這些個案,但是由於隔離在家,家庭的張力會增加許多,各種形式的衝突和暴力也可能上升(例如:身體、情感、精神、或性虐待)加上社會孤立、缺乏學校結構的生活方式,隔離越久造成失業和其他經濟擔憂,都是持續疊加的額外壓力源。
如何避免 COVID-19 相關創傷症狀惡化?
社區層面的預防工作,應包括加強經濟支持以減輕財務壓力、解決對於可能罹患者受到族群歧視的壓力、促進社會聯繫以及積極介入有自殺風險的人。應重視促進健康服務以獲得情緒健康的改善。用於早期識別 COVID-19 相關創傷症狀,避免症狀慢性化及減少相關的自殺危險性,焦慮和憂鬱的個案身體免疫力也比較差,規律的睡眠、穩定的情緒、避開人群適當的曬太陽,不要因為擔心感染而隨意中斷治療的藥物。
穩定治療是安全有效的選擇
憂鬱症治療除了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外,重複跨顱磁刺激治療 (rTMS) 是另一種新型的治療模式。跨顱磁刺激治除了在憂鬱症急性期治療效果明顯而快速外,用於憂鬱期緩解之後的維持治療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選擇。
而維持治療必須依照每個個案的臨床症狀去調整,在急性期治療之後,漸進式的拉長治療治療頻率,以週為單位漸進式的減少治療次數,例如 : 從原本的每週 5 次治療,調整為每週 4 次、每週 3 次,每週 2 次、每週 1 次或每兩週 1 次的治療可能需要持續數月或數年,應依據疾病的特性而決定。(您可能會想看 : 憂鬱症的維持治療 )
即使是認真治療的情況下,在疫情期間的不利環境中,焦慮和憂鬱仍然會升高2到3倍以上,因此情緒敏感的個案,更加需要維持穩定的治療。
參考文獻 :
Mental Health, Substance Use, and Suicidal Idea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 United States, June 24-30, 2020
Weekly / August 14, 2020 / 69(32);1049-1057.
資料來源 :
何時能回到舊生活:疫情前後美國CDC調查,易感族群增加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