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情緒障礙的腦神經科學機制:精準精神科學新趨勢

2020-01-24

作者 : 唐子俊診所 唐子俊醫師

受邀至永齡健康基金會 TRANS 新創論壇的唐子俊診所院長唐子俊醫師表示,或許沒有人覺得自己會得到憂鬱症,然而擁有 25 年臨床經歷的他觀察到,每個月約有 1,500 人到他的門診求診。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目,代表很多人因為壓力造成情緒困擾和不適,並達到需要就醫的程度。憂鬱症或躁鬱症的趨勢上升與台灣失業率或離婚率呈正向關係,台灣人因心理壓力導致疾病的人數正逐漸上升,壓力造成的精神疾病可說是社會的一大隱憂。其實不僅在台灣,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全球患有憂鬱症和躁鬱症的病患人數亦呈現上升的趨勢。更有人預測 2020 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被重視,憂鬱症便是其中之一。

不僅因為壓力產生憂鬱症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憂鬱症是病患〝想太多〞了,然而憂鬱症其實是社會、心理和生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複雜結果。除了生活中遇到不利的事件或者壓力會導致罹患憂鬱症,憂鬱症其實也是一種高遺傳性和高複發性的疾病。家族中若有憂鬱症病史,其後代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便會增加。除此之外,有些病患乃是因為腦區的生理結構產生變化,或者一些神經傳導物質傳導失去平衡而致病。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憂鬱和躁鬱表現。壓力會使大腦神經元減少,尤其是平時能量需求較高的海馬迴,可能導致腦細胞萎縮的併發症。海馬迴是掌管人類記憶與情緒的腦區,海馬迴萎縮除了造成患者認知功能惡化外,也可能延長情緒低落的時間。如此地惡性循環,不僅加劇憂鬱症狀,更影響病患生活品質。

憂鬱症如何治療?

目前治療憂鬱症主要透過心理治療或者服用抗憂鬱藥物。研究顯示以團體方式進行治療可有高達 90.5% 的有效性,然而以一對一或者以通話的方式進行治療,在精神疾病尚未完全去污名化的社會,或許是較能被大眾所接受的選項。因此,目前傾向於採用綜合治療,依照病人喜好進行個別或團體心裏輔導,同時針對較嚴重個案給予藥物治療。在藥物以外,近年也發展出「經顱磁刺激術」(rTMS =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技術。 rTMS 是以磁脈衝刺激大腦主管情緒區域的神經元釋放血清素等神經傳達物質,活化原本功能低下的區域,達到抗憂鬱效果。rTMS 具有非侵入性、不需麻醉、不用住院的優點,副作用少且輕微等優點,且每個療程僅需約 15 分鐘,對於頑固型憂鬱症有其角色。(您可能會想看:我該不該試試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 (rTMS)?

最後,唐醫師表示,抑鬱以及焦慮是現在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現階段市面上雖有許多抗憂鬱藥物,然而對於精神健康的忽視和對於精神疾病的恐懼,導致許多病人在接受治療時,腦部已產生不可逆的認知功能退化,然而目前尚未有可以恢復這些神經功能的特效藥。因此他希望能有更多人投入此領域,一起幫助病人脫離憂鬱症。

撰文:謝佳芯
校稿:李岱霖、卓筱涵



資料來源:

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

壓力與情緒障礙的腦神經科學機制-精準精神科學新趨勢



唐子俊 醫師

唐子俊診所 醫師,在醫學中心近20年經驗,對於心理治療、腦科學和藥物研究都相當有實務經驗。整合生物心理及社會治療, 對於學校、青少年個案、自我傷害的議題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