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老是累、情緒低落?帶你認識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2025-09-26
身體疲累、情緒低落?認識自律神經失調與治療
身體疲累、情緒低落?認識自律神經失調與治療

作者:

唐子俊博士/台灣臨床TMS腦刺激學會常務理事/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台灣TMS整合治療聯盟召集人

鍾維庭心理師/資深諮商心理師/督導/糖心理諮商所副院長

蘇振翔醫師/唐子俊診所副院長/台灣臨床TMS腦刺激學會理事

李柏翰醫師/唐子俊診所TMS腦刺激部主任/台灣臨床TMS腦刺激學會秘書長


一位30歲女性,從大學時候就開始有失眠困擾,後續逐漸出現頭痛、胸悶,以及胃酸逆流、脹氣等問題。雖然曾接受腸胃檢查並服用藥物,效果僅維持短暫,症狀仍不斷復發。生理期前後的疼痛與情緒不穩也相當明顯,不僅影響工作表現,也造成與家人關係的緊張。她覺得身體越來越虛弱,容易生病,皮膚反覆發炎,塗藥的效果越來越不好。長期的睡眠障礙與身體不適,讓她的情緒低落、專注力及記憶下降,即使睡很久仍覺疲累,甚至產生逃避、不想上班的念頭,對家人也愈來愈缺乏耐心。這些看似零散的症狀,其實很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本文將帶你認識自律神經失調對身心的影響,以及有哪些有效的調整與治療方式,幫助你找回平衡與健康。

如何判斷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醫師解析常見警訊與全身影響

自律神經失調是許多人常聽到的健康議題,但實際上導致自律神經的原因相當多元。在判斷自己是否出現相關症狀前,不妨先來了解什麼是自律神經,以及它在身體中扮演的角色。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負責調控我們無意識的身體機能,例如心跳、血壓、腸胃蠕動、膀胱功能等。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態時,大腦的情緒中樞會刺激「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引起我們全身性的壓力反應,產生了打仗和逃跑的反應。

一般而言,在壓力消退之後,這些自律神經引起的全身性打仗反應應該要消退,但若長期處於高壓或情緒較為敏感,自律神經便容易出現調節失衡,進而影響以下的重要系統:

  • 心臟和血管系統(有名的腦—心軸)

  • 腸胃道系統(腸—腦軸)

  • 膀胱和性功能

  • 免疫與發炎系統(壓力和打仗的反應)

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症狀變化多且常與其他疾病混淆。以下是臨床中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 頭痛、頭暈、胸悶心悸

  • 腸胃不適:胃酸逆流、脹氣、腹瀉、便秘,或是幾種腸胃症狀交替的腸躁症

  • 夜間多次頻尿,卻找不出原因且無感染

  • 身體反覆發炎: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皮膚癢疹

  • 情緒波動:焦慮、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

  • 慢性疼痛與疲勞:與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哪些?從情緒、睡眠到壓力一次解析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1.情緒敏感的體質:

根據國外大型的研究,焦慮體質從兒童晚期和青少年早期開始出現,而憂鬱的體質則從青少年中後期開始。若重複復發的焦慮和憂鬱,便容易形成慢性化的敏感體質,自律神經失調會更加明顯,首當其衝會影響心臟的功能。

自律神經會隨著過度的損耗而老化,偏離原來的年齡,老化的速度越快。此外,研究也發現,自律神經失調跟心肌梗塞風險增加密切相關,因此需要特別的注意。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2.失眠和睡眠障礙:

睡眠相當重要的任務是排毒與重新設定情緒調節的系統,讓自律神經系統回到平衡。一般建議30分鐘內入睡,且每晚至少維持6~8小時,是對大腦排毒、情緒和自律神經穩定的基本要求。

研究發現,睡眠時期的排毒有助於去除大腦澱粉團塊,以及預防認知退化與失智症。此外,穩定的睡眠品質不僅有助於記憶力,還與自律神經和心臟系統的健康、第二天的發炎反應與代謝功能息息有關。

若長期睡眠不穩定,即使調整心血管的藥物和代謝,效果可能也會大打折扣。大型研究也指出,睡眠障礙會增加憂鬱的危險性,甚至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傷害行為機率。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3.長期情緒失調:

劇烈的情緒反應會導致強烈的心血管收縮和發炎反應,而這些強烈情緒若反覆出現,會讓情緒迴路變得越來越敏感,導致小刺激也會出現過大的反應,就像重複過敏一樣反應越來越快、越來越強烈。

在臨床上也可以看到,莫名的情緒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沒有耐心,注意力記憶力也開始下降,身體的脂肪也囤積的越來越快。這些劇烈的「戰鬥訊號」使自律神經處在過度的損耗,導致系統極端失衡並加速老化。

以上提及的變化,可以藉由神經心理評估和自律神經系統測量來進一步了解與追蹤。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何改善?從生活習慣著手,找回身體平衡!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不少患者都擔心是否得長期依賴藥物,實際上,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調整,就能幫助自律神經恢復平衡。以下整理出幾項經醫學研究支持、能長期執行的改善方式,從睡眠、運動到營養補充,都是很重要的關鍵方法。

自律神經失調如何改善?適當運動是個不錯的方式之一
自律神經失調如何改善?適當運動是個不錯的方式之一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1.規律且充足的睡眠:

研究發現,當睡眠和情緒處於不穩定時,即使進行運動或曬太陽,也難以真正穩定情緒或改善睡眠。許多個案曾嘗試藉由高強度的運動或睡前飲酒助眠,但這些方法並非長期有效的解方。

其中,酒精雖然能可短暫幫助入睡,但若長期依賴,隨著酒精代謝,交感神經會出現反彈作用,導致清晨過於早醒,最終演變需仰賴更大量的酒精才能入睡,陷入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2.適當的運動,需建立在良好睡眠上:

若睡眠狀態不佳,運動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當睡眠規律且穩定後,建議每天30分鐘,一個禮拜3天的運動,長期的累積下來能有效幫助自律神經調節。

需特別注意的是,有研究發現,每週只進行一次的長時間運動,對自律神經與情緒穩定的幫助有限。因此,關鍵在運動的「規律性」與「足夠時間」,但必須建立在良好睡眠穩定的前提下才會有效。

另外,睡前3小時內的劇烈運動,雖然可以讓人因勞累而快速睡著,實際上卻會使自律神經處於亢奮,反而不利於自律神經穩定,理想狀態是讓自律神經在睡前回到平衡與放鬆。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3.正念和放鬆的練習:

正念強調對於此時此刻的專注,像是刷牙的時候專注在牙,走路時專注在腳底板踩在地面的感覺,這樣對此時此刻的專注可以避免我們被停止不住的思考淹沒,透過專注在正在進行的事情獲得靜心的效果。

如果覺得在生活中保持正念的狀態不容易,也可以透過正念呼吸,利用時間讓自己專注在呼吸上,讓大腦的思緒如同雲朵般飄過,練習對飄過的思緒不評價,達到讓自己心境上平靜的效果。其他放鬆的訓練,常見的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可以透過訓練身體從緊繃的狀態切換為放鬆的狀態,再回饋給大腦,讓大腦透過身體的回饋也從緊張的狀態中緩和下來。將正念或這些放鬆的練習規則在日常生活當中,幫助我們從緊張、緊湊的生活中騰出一些時間讓大腦獲得休息,暫時停止反芻性的思考,緩解焦慮緊張引起的身體不適。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4.營養品的補充:

在眾多營養補充品中,EPA(從魚油中提煉的成分)是目前研究證據最充分的一項。大型臨床研究發現,對曾罹患心肌梗塞的個案,給予高劑量的100%純魚油和100%純EPA,只有EPA可以有效的降低血脂肪並減少已經形成的血管斑塊,能有效預防心肌梗塞2到3成;而一般魚油不僅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增加血脂肪。此外,足夠劑量的EPA也可以改善焦慮、憂鬱與注意力,不過,補充EPA前仍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以確保劑量與來源合適。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全攻略:從藥物、心理諮商到TMS腦刺激一次看懂

當自律神經失調持續影響生活品質,且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成效有限時,建議可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以下將介紹幾種常見且具實證基礎的專業治療方式,協助大家理解有哪些醫療選項可作為輔助,提升身心恢復的效率與穩定度。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的方法1.藥物輔助治療:

如果睡眠問題持續超過3個月、每週發生3天以上,便可視為慢性失眠,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已難以單靠生活習慣改善,此時建議尋求醫療協助,至少將睡眠調整到每週有5天以上具備規律和良好品質,促進大腦完成排毒,並恢復自律神經的調節功能。

這時可能需要搭配睡眠或放鬆相關的藥物,像是新一代的助眠藥物可透過食慾素來幫助大腦快速進入休息狀態,不會有成癮性也不會影響第二天的身心平衡。研究更顯示,這類的藥物即使用於高齡者,也不會影響隔天的駕駛表現。同時,睡眠認知行為治療也能有效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方式之一。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的方法2.心理諮商和治療:

若自律神經在睡眠前無法回到放鬆的狀態,往往容易導致睡不好,也會影響第二天的情緒、心血管的緊張度,甚至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有些人若對於藥物比較敏感,這時可以透過心理諮商來學習調節睡眠和情緒。心理諮商需要有足夠的會談次數,並將所學的情緒調節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透過與心理師反覆討論、調整操作上的困難,逐漸強化自身的情緒和睡眠調節能力能,讓自律神經回到平衡的阻力越小。也有研究發現,當心理諮商搭配藥物使用時,比起使用單一的治療方式效果還要更好。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的方法3.神經調節治療:

常見的神經調節方法,包括了CES(經顱電流刺激) 、PBM(光生物調節)、 TMS(經顱磁刺激),以下將介紹這3種方式讓大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 CES(經顱電流刺激):經由微弱的電流刺激大腦特定部位,促進情緒穩定與入睡效果,適合輕度的焦慮和失眠者,但需要累積足夠的次數和長期的刺激,這部分需要和醫師討論。

  • PBM(光生物調節):使用適當的光波長的光,穿透大腦表面並刺激大腦皮質,藉此調節大腦的粒線體的功能,減少因過氧化產生的毒素傷害。同時,PBM也能提升大腦局部的小循環,促進修復所需的營養供應,並加速有毒物質的代謝與排出。
    哈佛大學的PBM中心已將此技術應用於情緒調節與認知功能的促進,並用於治療輕度憂鬱症。其他相關的研究也指出,PBM對於失智症粒線體的修復、自閉症的神經發育等問題,以及車禍或中風後的大腦傷害,皆具有一定的治療潛力,是目前相當值得關注的創新療法之一。

  • 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從2018年在台灣開始運用於治療憂鬱症後,近年來TMS已被大量使用。許多在藥物治療上反應不佳或難以控制的個案,包括焦慮、憂鬱、躁鬱、強迫症等,往往因長期情緒問題導致自律神經系統過度的損耗和失調。rTMS腦刺激治療在研究與臨床實證中皆展現出良好效果,已成為重要的治療工具之一。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影響範圍廣和嚴重,其成因也相當複雜。如果一般的生活方式調節無法改善,在選擇治療前,透過完整的神經心理及大腦的評估(包括腦波,大腦血流,自律神經檢測),會讓整個治療更加精準,並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台灣TMS整合治療聯盟提供精準個人化的健康組套

當心悸、失眠、腸胃不適、情緒焦慮等困擾反覆出現,卻又找不到明確病因時,很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若長期忽視,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代謝異常、腦功能下降,甚至提高失智風險。

台灣TMS整合治療聯盟以多元且個人化的健康組套為核心,結合TMS腦刺激、CES微電流、PBM光生物調節、心理諮商與營養調整,透過完整的大腦與自律神經檢測,為你量身打造最合適的身心平衡方案。

如果生活習慣調整3到6個月仍無法改善,請記得尋求專業協助。TMS整合治療聯盟聚集臨床經驗與國際背景的專業團隊,陪伴你逐步恢復健康,重拾自在與安定。


參考文獻

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Tongtong Wang et al. Nat Rev Neurosci. 2025.


延伸閱讀:

心情低落怎麼辦?練習自我情緒覺察,找出憂鬱原因,學習調適方法

焦慮症的身體症狀有哪些?解析6大焦慮症類型,帶你認識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