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波輔助更精準的 rTMS 治療

2025-09-16

photo credit by:pexels-meo

作者 : 林彥鋒 台灣臨床TMS腦刺激學會 理事


為什麼要找「腦波指標」?

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 )是能有效改善憂鬱症的非侵入性大腦調節治療,很多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憂鬱症患者,靠 rTMS 可以改善。不過 rTMS 治療憂鬱症有幾種不同打法,每位病患對不同打法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所以醫師與研究者一直在找「生物標記」:能客觀測量到、能幫助我們決定「誰適合做?該用哪一種方案?要不要早點換方向?」的訊號。腦波( EEG )一直以來都是最有潛力的生物標記,因為可以直接測量到反映大腦狀態和功能的節律,而且兼具方便、可重複多次測量、可即時監測、時間解析度佳等優勢。根據全世界多年來累積的研究結果,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個腦波重點:個人 α 峰頻( iAF )與額中線 θ。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單一腦波指標,能當成萬用的「通行證」。

先搞懂兩件事:rTMS 怎麼做、腦波在看什麼?

rTMS 是在頭皮放線圈,用磁脈衝「輕推」大腦皮質的活動。治療憂鬱症時,最常刺激左前額葉( DLPFC ),常見的方案有兩種:每秒 10 下的高頻 rTMS,或節奏更快的 iTBS,兩者都被認可有效。另外也有人用每秒 1 下、刺激右側前額葉的低頻方案。
腦波就像「腦部的節奏掃描」,常見的頻帶包括 δ、θ、α、β、γ。當我們閉眼安靜休息時,α 波(約 8-13 Hz)通常最明顯。iAF 指的是「 你的 α 波最高峰是在幾 Hz 」;額中線 θ 則多與「情緒調節樞紐」——前扣帶迴喙部( rACC )活動相關。

α 波重點:不再執著「左右不對稱」,改看每個人的 α 峰

過去很紅的「額葉 α 不對稱( FAA )」:憂鬱的人左邊 α 比右邊多、代表左邊皮質活動偏低——這個說法後來發現研究結果不太一致,不適合拿來診斷,也不太能指引 rTMS。
比較實用的是 iAF:如果一個人的 α 峰剛好靠近 10 Hz,他用 10 Hz 左前額葉 rTMS 的效果就比較好。這個關係只出現在 10 Hz 這套方案,換成 1 Hz 或 iTBS 就不適用,像是有「共振」效果。有研究還發現「離 10 Hz 越遠,效果越差」的拋物線關係。
好消息是,iAF 很容易測量:人坐著休息、做個短短的腦波就行。有荷蘭的研究團隊已把它做成決策工具( Brainmarker-I ),試著依 iAF 把病人分流到左側 10 Hz或更高頻率的刺激、以及右側 1 Hz 的低頻刺激,並透過不同的資料反覆驗證中。

θ 波重點:看 rACC 有沒有動起來,幫你更早調整方向

θ 活動跟治療反應的關係,已經在很多憂鬱症研究裡被觀察到:治療前大腦前扣帶迴喙部 rACC 的 θ 越大,之後越可能對藥物、也越可能對 10 Hz rTMS 有反應。一個很聰明的做法是:在治療前給一個短短的「會讓 rACC 動起來」的小任務,馬上量腦波,看額中線 θ 有沒有被誘發。這樣做,預測 10 Hz rTMS 的效果,預測力將近有九成——但對於 iTBS 治療就沒有這麼好的預測力。
那能不能用 θ 來「早期偵測」療程走向?也有研究觀察到可能的預測價值。例如一個把「絕對功率+相對功率」混在一起的指標—— θ cordance ——如果在第一週後下降,常常預示後續的臨床改善。工作記憶任務裡,也看過反應良好的病人,在第一週後額中線 θ 變高,彷彿大腦的認知表現開始恢復了。不過,這些結果會受你選的任務、測量的時間點、分析方法影響,研究結果並非完全一致,所以現在它們只能當輔助,不是鐵律
臨床上可行的做法:先量一個短暫的靜息腦波獲取 iAF;療程初期再加個簡單任務,看額中線 θ 的反應。特別是你用 10 Hz 左前額葉 rTMS 時,很可能派得上用場。

γ 波和「腦區之間的連線」:有意思,但沒達到「臨床實用性」

有些研究發現憂鬱患者在靜息時 γ 比較高、也有相反的;少數研究看到 rTMS 後前額葉 γ 變高,跟症狀改善同步,但這又和「基線 γ 越高、症狀越重」的觀察打架。簡單說:γ 還在釐清。理論上 γ 跟 GABA 抑制系統有關,的確也有磁振頻譜( MRS )研究看到 rTMS 後前額葉 GABA 上升,這條路看來合理,但要把「 γ 變化、GABA 變化、症狀變好」全部串在同一批病人,證據還不夠。
腦區之間的「連線」(連結性)也一樣:憂鬱症在 θ、α、γ 的連結性確實可能跟一般人不同;rTMS 治療後,有研究看到左前額葉和前扣帶迴膝下部( sgACC )之間的 γ 連結性降低,跟憂鬱改善有關。但很多連結性指標拿來「預測誰會好」都不太穩定。目前沒有任何一種連結性樣態,能單獨作為可靠的生物標記。
還有一個概念叫「跨頻耦合」,像 θ–γ 之間的配合,被認為跟工作記憶能力有關。有研究在做了兩週 rTMS 後,看到 θ–γ 耦合變強,跟認知表現比較有關(和憂鬱症狀關係較小)。這些訊號的用途都有團隊在研究,但現在還不到用來分流病人的程度
 

為什麼同類型研究常常沒有一致的結果?三個主因

  1. 同樣診斷為憂鬱症,但每個人的生理病因不盡相同:單極性、雙極性、是否合併焦慮、年齡、性別、嚴重度……都會影響腦波與治療反應。就算都是單極性重鬱症,在生理意義上應該也有不同「腦回路型」的亞型。
  2. 怎麼測量很關鍵:休息還是做任務?睜眼還閉眼?量多久、精神狀態如何?同時吃什麼藥?電極參考怎麼設?頻帶怎麼切?是否使用比較進階、能抓非線性訊號的分析?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3. 統計問題與重複驗證:發表偏誤、樣本太小、模型太「靈活」都會讓結果看起來太漂亮。如果我們只看樣本數夠大、而且經過重複驗證的研究結果,iAF 和認知任務誘發的額中線 θ 最站得住腳;很多機器學習或連結性指標,換另一組資料就不靈了。
     

現在臨床上可以怎麼做?

  • 先量 iAF:要做 10 Hz 左前額葉 rTMS 時特別有參考價值。α 峰越靠近 10 Hz,成功機率看起來越高;離得遠,不代表沒效,但也許要改變方案或調整預期(例如在合適時考慮 1 Hz 右側、或是左側更高頻的刺激)。這是一種大致「分層」的概念,不是鐵律。
  • 做個簡短任務看額中線 θ:在 10 Hz 方案裡,治療前或早期量一下,有助於判斷要不要早點更換打法;但這一招對 iTBS 不見得適用。
  • 小心解讀 θ 的「早期變化」:第一週的 θ cordance 下降,確實常跟後續變好有關;但證據力比上述兩個指標弱,所以把它當輔助參考就好。

γ 與連結性先觀望:很可能是未來多指標模型的一部分,但目前的結果還不夠一致,還不適合用來輔助決策。

總結

在眾多 rTMS 精準治療的候選指標中,EEG 的證據最多、最容易在臨床落地。但目前沒有任何單一指標能「一錘定音」。iAF(特別是 10 Hz 左前額葉 rTMS )與額中線 θ(用任務誘發、幫助早期判斷),是現在最實用的兩個起點。它們無法取代臨床判斷,但能讓你更有把握地選擇治療方案、以及早期決定是否更換打法。如果再搭配憂鬱症狀量表進行早期臨床反應評估,將盡可能接近「精準 rTMS」的目標,發揮 rTMS 治療的最大價值。 

參考資料

  • Corlier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lpha peak frequency and clinical outcome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Brain Stimul. 2019 Nov-Dec;12(6):1572-1578.
  • Etkin A, et al. Bringing Imaging Biomarkers Into Clinical Reality in Psychiatry. JAMA Psychiatry. 2024 Nov 1;81(11):1142-1147.
  • Klooster D, et al. Evaluating Robustness of Brain Stimulation Biomarkers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tudies. Biol Psychiatry. 2024 Mar 15;95(6):553-563.
  • Li CT, et al. Cognition-modulated frontal activity in prediction and augmentation of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Cereb Cortex. 2016; 26:202–10.
  • Li CT, et al. Task-modulated brain activity predicts antidepressant responses of prefront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 randomized sham-control study. Chronic Stress. 2021; 5:24705470211006855.
  • Noda Y, et al. Resting-state EEG gamma power and theta-gamma coupling enhancement following high-frequency 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rTM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lin Neurophysiol. 2017 Mar;128(3):424-432.
  • Pizzagalli DA, et al. Pretreatment 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Theta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Symptom Improvement in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18 Jun 1;75(6):547-554.
  • Roelofs CL, et al. Individual alpha frequency proximity associated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utcome: An independent replication study from the ICON-DB consortium. Clin Neurophysiol. 2021 Feb;132(2):643-649.
  • Tsai YC, et al. A review of critical brain oscillations in depression and the efficacy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 Front Psychiatry. 2023 May 16;14:1073984.
  • Voetterl HT, et al. Alpha peak frequency-based Brainmarker-I as a method to stratify to pharmacotherapy and brain stimulation treatments in depression. Nature Mental Health. 2023; 1(12), 1023-1032.

作者介紹:

林彥鋒 醫師

台灣臨床TMS腦刺激學會理事

專長為精神醫學、流行病學、遺傳統計學,以及高維度資料分析。